冬枣塑料大棚栽培与管理技术探讨
冬枣塑料大棚栽培与管理技术探讨
塑料大棚作为一种高效的栽培设施,在冬枣种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近年来,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积极推动,冬枣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,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。尤其是塑料大棚的运用,不仅解决了冬枣种植过程中面临的气候条件限制问题,还有效延长了冬枣的生长周期,提前了收获时间,增加了市场竞争力。因此,塑料大棚冬枣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,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益,也为推动冬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一、塑料大棚冬枣栽培的现状分析
近几年,在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,我国北方地区林果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各地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栽培条件,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产业,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果产品。其中,苹果、冬枣、梨等水果品种成为重点发展的目标,特别是冬枣产业,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持续革新,已成为许多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。
在塑料大棚冬枣的栽培实践中,枣农逐步掌握了相关栽培技术,并通过对塑料温室的多次循环利用,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。同时,依托科学化、精细化的管理措施,冬枣的成熟时间提前了 20d左右,比露地种植的冬枣早上市 1 个月左右。塑料大棚冬枣的市场价格是露地冬枣的 2~3 倍,每座大棚每年可实现纯收入 4.5 万~5万元,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。
为进一步提升冬枣产业的综合效益,果农在大力培育本地优良品种的同时,积极引进“婆枣”“铃枣”“梨枣”等早熟、中熟优质品种,不断优化品种结构,扩大产业规模。这一系列举措为冬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,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二、塑料大棚冬枣管理技术的应用策略
在现代农业中,塑料大棚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冬枣种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,尤其是塑料大棚的应用,凭借其高效的空间利用和温控管理,不仅有效延长了枣树的生长周期,还为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。而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中,如何选择适合的树形、控制温度、施肥、浇水等环节,都是确保高产和优质的关键所在。将详细探讨这些技术策略的实施与优化,为广大农户提供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案,同时推动冬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(一)塑料大棚的搭建
从整体情况来看,塑料大棚以竹竿、骨架、檩条等为主要材料,进行搭建而成。在开展塑料大棚搭建过程中以竹竿结构为主,整体设计简易、轻便、成本低。虽然在首次开展塑料大棚建设过程中需要较大的投资力度,但是由于后续实际管理成本低,而且塑料大棚可以多年进行重复使用,所以大棚建设使用性价比高。
在冬枣种植过程中,土地的选择至关重要。对此,种植人员应优先考虑排水和灌溉条件良好的地块。枣树的种植布局通常采用 1.5m×2.0m的间距,每亩可种植约 230 株。这种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,还便于后续管理操作。无滴膜因其良好的透光性和抗滴水特性,已成为塑料大棚的首选覆盖材料。在扣棚作业中,应确保薄膜间连接紧密无缝隙,并用压膜线牢牢固定。同时,在通气孔处需预留适当的开口,以便后期调节。
扣棚作业一般安排在 2 月完成,如遇恶劣天气,可适当调整时间,以确保施工安全和大棚质量。在此期间,需特别关注“倒春寒”等异常天气,加强对大棚的管理,确保棚内环境稳定。在 2 月的通风过程中,应采用顶部通风方式,根据需要调整风量,精细调控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,为冬枣的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。随着冬枣生长对温度和光照需求的变化,种植人员可逐步加大通气孔的开口,增强通风,提高棚内气温。
(二)冬枣树形的选择
在塑料大棚冬枣生产中,常见的树形结构有两种:主干形和小开心形。研究表明,在同等设施条件、其他因素相近且单产相当的情况下,小开心形冬枣具有更早成熟的优势。其原因在于两种树形在塑料大棚内的空间利用效率不同。
单枝型树形的树高约 1.8m,主枝和次枝分布较为密集,通风透光能力较弱。而小开心形树形则相对较矮,主枝更为开放,具备较强的通风和透光性能。此外,在实际生产中,一些种植户在整枝时存在“惜枝留果”的现象,为了追求高产而过度保留枝条,这反而会导致树体的通风和透光条件变差,从而影响果实的正常发育和成熟。而小开心型树形主干高度一般仅 1.2m,养分传输路径较短,供应效率更高,有利于果实提早成熟。
近年来,不少枣农对冬枣树形进行了优化,将树形修剪为“Y”型、“人”型或小开心型。具体操作包括:将树体高度控制在 1.2m左右,将两主枝间的夹角调整为 30 ~ 40°,从而实现充分的通风透光效果,最大限度地提高光能利用率。实践证明,这种树形设计能够显著提升温室的空间利用率,加速花芽分化,果实分布更加均匀,成熟整齐度提高,同时增强果实的商品性。与传统树形相比,小开心型还大大简化了修剪、抹芽和采收等管理作业。基于以上优势,小开心型冬枣树可使果实成熟时间提早 7 ~ 8d,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标。
(三)棚内温度的控制
在枣园管理中,一些问题如花芽分化不足、花期盛而结果不佳,与关键温控环节密切相关。首先,在温室增温初期,若温度过高,容易导致枣树吊梢徒长,抑制花芽分化,进而影响果实发育甚至损害树体健康。因此,此阶段应严格控制温室白天温度不超过 30℃,以确保花芽分化顺利进行;其次,花期适宜的年均温度为25℃,这一温度对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品质尤为有利。在果实发育期虽需较高温度,但不宜超过 38℃,否则可能导致枣树进入“午睡”状态,影响果实正常发育。种植人员通过合理调控各生育期的温度,可有效促进花芽完全分化,提高坐果率,保障果实的正常生长。

(四)科学施肥
在塑料大棚冬枣栽培的过程中,科学施肥是促进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。基肥的施用时间通常选择在采收后至落叶前,或早春萌芽前。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或成品有机肥为主,搭配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、中微量元素肥及少量微生物菌肥,采用沟施方式,将肥料均匀混合后施入距树干 50 ~ 70cm、深 50cm的沟内。此外,追肥管理需精细化,从 6 月中旬开始,每隔 20d追施一次优质水溶肥,连续 3 次,以氮磷钾为主,促进养分积累。果实成熟期应施低氮高磷复合肥,每隔 20d一次,直至9 月中旬采收完毕。采收后则需追施三元素水溶肥,采用多点施肥方式,为下一轮生长提供充足养分。
(五)浇水管理
在扣棚工作开始前,种植人员应根据秋季枣苗期对基肥的实际需求,进行综合灌水,以确保土壤具备足够的水肥基础。扣棚结束后,一般不宜进行大面积浇水,以免破坏温室内的湿度平衡。在干旱情况下,可采用滴灌、渗灌等现代灌溉技术,进行精准微量灌水。这不仅能够及时补充水分,还能有效调控温室内的湿度,从而控制冬枣的落果、缩果等现象。
在普通枣园,一年 5 次灌水通常足以满足冬枣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需求。在设施栽培条件下,初期可采用漫灌,后期则以滴灌为主。滴灌技术能够持续、稳定地向枣树根系供水,保持土壤的适宜湿润状态,有助于枣树的健康生长。同时,结合滴灌施肥,不仅节约了水资源,还大大减少了劳动成本。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,滴灌和渗灌具有显著优势:一是能够有效防止土壤温度急剧下降。二是可以精准控制水分和温度,使其长期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。因此,对于有条件的农户来说,采用“水肥一体化”技术是一种理想选择,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又能显著提高枣树的花期和结实率,提升冬枣的产量与品质。
(六)花期管理
冬枣的花期管理应紧紧围绕“保花保果”这一核心目标进行。在冬枣开花前,需对枣树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处理,如抹芽、拉枝、摘心、夏季修剪和环剥等。同时,根据不同树龄、树势和环剥宽度的差异,采取相应的修剪措施,促进花芽的完全分化,确保果实健壮生长。在环剥后的 2 ~ 5d内,应连续 2 ~ 3 次使用 0.2%的 920 溶液进行喷洒,以提高坐果率和果实的成熟度。疏果工作通常在 7 月进行,主要依靠人工操作。根据不同的树木生长状况和树龄,采用科学合理的疏果方法,确保高产和优质的目标得以实现。
(七)树体管理
环剥是林木管理中的关键技术,操作性和技术性较强。通过环剥,可以暂时阻断营养物质向根部的转移,从而提高果实的营养含量,满足花期、坐果期和幼果期对营养的需求,进而提升果实的坐果率和质量。环剥的操作步骤包括:首先,剔除环剥部位的粗皮。其次,用环剥刀横向切割一圈,直至木质部,再从下往上进行斜切,确保切口平整、无毛刺。一般来说,环剥的最佳时期是在花芽分化的早期,此时大部分品种的小果已经出现。对于枣园中的枣树,环剥应优先选择主干、骨干枝和侧枝,密度较大的枣园则以主枝和侧枝为主。环剥的宽度应根据树龄和树势大小调整,通常在 0.5 ~ 0.8cm之间。环剥后的 35 ~ 45d为甲口愈合的最佳时期。
(八)杂草管理
枣园“植草”战略是指在枣园内人工铺设草坪,或在枣行间种植牧草,并对果园中天然生长的杂草进行适当管理。这一做法具有多方面的好处:首先,种植牧草能够改善土壤,增加有机质含量,从而提高土壤肥力。通过 2 ~ 3 年的持续种植,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,变得更加疏松透气,有利于枣树根系的生长。其次,牧草的种植能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,从而帮助调控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。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期间,人工草坪能够有效减轻冬枣等易受高温胁迫品种的高温伤害。例如,在临猗县,每年 6—7 月正值盛夏,日照强烈,这时恰逢冬枣的成熟期。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,容易导致高温伤害。
当枣园中的牧草生长到一定高度时,应进行修剪并对行间进行整理,确保生态环境良好。如果在枣树间种植牧草,能够有效控制杂草生长,减轻杂草对枣树和土壤的危害,适时刈割即可,无须其他操作。而如果选择自然生长的杂草,则需在适当时机进行拔除。总体而言,枣园种植牧草对土壤改良具有显著效果,但要实现红枣的健康、优质和高产,还需要结合水肥一体化等多项技术措施。
(九)病虫害防治
在冬枣的塑料大棚栽培过程中,有效防治病虫害是确保冬枣产量与品质的关键举措。针对设施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害虫,如炭疽病、绿盲蝽、红蜘蛛及桃小食心虫,种植人员应采用一套综合治理方案:首先,在扣棚一周后及冬枣出苗之前,需对大棚进行一次波美度石硫合剂的全面喷洒,旨在消除潜在的病虫害,防止其在枣树上越冬繁殖;其次,进入次年春季,枣苗萌发前夕,需加强大棚的通风管理,并精确调控温度,使其维持在15 ~ 20℃的适宜范围内。此外,在晴朗的早晨,还需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喷雾作业,确保每棵枣树从上至下均得到均匀覆盖,避免漏喷,从而彻底清除大棚内的病虫害,为冬枣的高产与优质提供坚实保障。
在农业生产实践中,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往往与气候及季节变化密切相关。干旱年份,害螨类害虫尤为猖獗;而雨季则更易引发细菌疮痂病、枣锈病等病害。针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,种植人员可采用叶面喷雾与叶面喷淋相结合的方式,每亩地使用毒死蜱或相应比例的杀虫剂 2kg,并配合使用螨克灵等药剂,以增强防治效果。草履蚧主要危害苗木,导致苗木枯萎。研究表明,道路两侧的绿化树木与草履蚧的滋生有着密切关联。对此,园林管理部门应加强协同治理,一旦发现草履蚧危害树木,应立即使用噻嗪酮、木介清等药剂进行喷洒防治,以有效控制害虫的扩散与蔓延。
三、结束语
塑料大棚冬枣栽培技术不仅提升了冬枣的产量和品质,而且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,促进了农民增收。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创新,冬枣产业有望进一步实现规模化、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。通过科学的棚内管理、树形优化、精准施肥与灌溉等措施,可以确保冬枣的生长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,从而提高产值和市场竞争力。在未来的生产实践中,农户应继续加强技术学习和经验积累,不断改进管理模式,推动冬枣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。